中国产歼6,竟在45秒内击落2架印度苏7战机

 


1971年12月,6架印度苏7 战机突袭巴基斯坦空军基地,巴空军一架中国产歼6紧急起飞迎敌!这架歼6竟在45秒内击落两架印度苏7战机!


中国歼-6是以苏联米格-19为原型仿制而成的超音速歼击机,虽然苏联的米格-19外销了许多国家,但战绩平平。反倒是中国歼-6,在外销的众多国家里取得不俗的战果,创造了不少经典战例。歼-6系列战机icon在巴基斯坦、朝鲜以及非洲南亚等国家装备数量高达780架。


巴基斯坦是第一个装备歼-6的海外国家,1965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对巴基斯坦实行封锁,巴基斯坦的许多西方先进战机,如F-104等因缺少保养和零配件全都趴窝。这时候巴方紧急求助中国,中方则积极响应,1965年12月20日,第一批12架歼-6在新疆交付巴基斯坦空军。第二年又交付了60架,使得巴空军迅速恢复了战斗力。


从1965年开始,巴基斯坦空军共装备253架歼-6,是除中国以外使用歼-6最多的国家。可以说这款战机是“巴铁关系”的实质性的开端。巴空军也对歼-6做了相应的改装,针对歼-6航程较短的问题,巴铁自己动手,将760升的小副油箱换成了1150升的大型副油箱,还在机腹增加一个保型油箱,大大提升了歼-6航程。


巴空军同时优化了歼-6火控系统,使其能够发射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在实战中,巴空军更是把歼-6系列战机的作战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歼-6战斗机扬名海外。


1971年12月8日,印度空军6架苏-7战斗轰炸机偷袭巴基斯坦萨勒瓦拉空军基地。打头阵的两架苏-7以低空高速向巴空军基地袭来,等巴基斯坦雷达发现它们时,只剩下3分钟的预警时间。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哈斯米中校立即跳进歼-6战斗机,紧急起飞迎敌。苏-7是一款苏制战斗轰炸机,总体性能要比歼-6略强一些,不过论低空作战性能,相对来讲歼-6则略胜一筹。


哈斯米中校在滑行道直接扔掉副油箱加力起飞,迅速爬升到2000米的高度后发现敌机。此时2架印度苏-7也发现了这架歼-6,它们迅速丢掉炸弹,急忙开加力做机动,试图形成2打1的优势。哈斯米中校迅速向左做了一个大幅度转弯,占据一架苏7尾部后下方有利攻击位置,这架苏-7也发现了尾后的歼-6,立刻加速准备做规避机动。


不过低空速度较快的歼-6迅速贴近这架苏-7,苏7加大马力闪避使得发动机尾喷管红外辐射更大,更容易被红外制导的“响尾蛇”导弹锁定。在贴近苏7战机600米距离时,哈斯米中校果断发射了一枚“响尾蛇”导弹,将这架苏7战机凌空打爆(印度说法:这架苏7没有被打爆,而是襟翼与副翼脱落,最后逃回了印军基地,不过战机也因此报废)。


另一架苏-7见状急忙逃窜,哈斯米中校哪能让它逃掉!这架着急逃跑的苏-7不断做各种战术规避动作,一时拉升飞起,一时又俯冲向下,妄想摆脱歼-6的追击。不过歼-6紧咬住不放,利用其优异的垂直空战能力,迅速拉近两机距离。


由于歼-6的30毫米机关炮射程近,弹道下坠严重,哈斯米中校等两机拉近到500米距离时,迅速开炮,不过这次炮击未能命中。哈斯米中校稳住飞行状态,再次缩小与苏-7的距离,在两机接近350米距离时发起第二次攻击,炮弹准确命中敌机。这架冒着浓烟的苏-7坠毁在距萨勒瓦拉空军基地12公里的地方。


巴空军在1对2的情况下,仅用45秒就击落两架敌机,充分展现了飞行员的高超技术与歼-6的优异性能。在整个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铁空军歼6战斗起飞650次,共击落敌机9架(也有说12架)包括1架高出自己一代的米格-21。此外还击毁印军33辆坦克及大量火炮、车辆,而歼-6只损失了3架(也有说4架)。


这场空战甚至还惊动了苏霍伊设计局icon,他们专门找了米格-19和苏-7做了类比对战,并没有发现米格-19有什么过人之处。后来苏霍伊设计局搞了一架歼-6战斗机研究后才发现,歼-6战机本身中低空性能优良,机动性非常好,操控和加速性能出色。


苏联战斗机在对外输出时阉割了部分功能,或者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的情况。但中国输出的军工产品质量甚至比自己使用得都好,而且会协助对方建立一套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再加上巴空军也在歼-6战机应用了部分西方技术,如挂装美制响尾蛇导弹,大大增加了战斗力。


歼-6在越战中表现也很亮眼。在越南战场上,歼-6战机共击落7架美军F-4战斗机,而仅损失1架。1972年,美军甚至专门去试飞了歼-6,才发现歼-6战斗机中低速水平的机动性优于美国的F-4战机,即使800公里时速仍能维持这个优势。


虽然歼-6性能算不上拨尖,但在对阵更先进的美苏战机时却不落下风,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共击落141架,击伤238架各型美制作战飞机。其中歼-6击落敌机23架,实战战绩23比0,这一点给世界航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先进的武器固然重要,但过硬的军事本领和敢打敢拼的精神才是胜利的根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2G网络再见,欢迎你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