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参加第12次高考,复读11年,为了考入理想中的好大学
学习改变命运,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就是高考。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公平的舞台。但是为了考取一个理想中的大学,坚持复读11年,这值得吗?
唐尚珺,1988年出生在广西钦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是家里的小儿子,三个姐姐都以成家。他的高考故事耐人寻味,他的理想大学是中国科技大学。
2010年,第一次高考,他成绩不到三本线,家里让他学一门技术,但他想选择更好的学校,拿着父母给的学费,偷偷选择了复读。家人以为他去上学了。
2011年,第二次高考,他成绩过三本线几十分,依然难以选择合适的学校。
2012年,第三次高考,他成绩超过二本,但是不足以选择好学校。他选择继续复读。
2013年,第四次高考,成绩超过二本线,因为志愿没填好,他选择复读。
2014年,第五次高考,总分563分。西南政法大学招生办的电话联系他,他不太满意这所学校,就拒绝了,选择继续复读。暑假的时候,他去打暑期工赚生活费。
这几年,他连续复读,一直是瞒着父母的。家人都以为他已经工作了,在南宁上班。
第五年,过年回家的时候,他还给小孩子准备了红包,给妈妈500块钱。装作是已经工作了的样子。
他的学费来源于学校的复读奖励,并且每个月还有400块钱的补助,足以支撑他的上学的费用。
2015年,第六次高考,他被吉林大学录取,但是调剂的专业他不喜欢,选择继续复读。
2016年,第七次高考,他考出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icon录取。经过慎重考虑,他同意去上学。
那一年,他才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告诉父母真实情况。父母表示支持孩子的决定,希望孩子有出息。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爸爸被查出肺癌晚期,需要一大笔治疗费用。
暑假期间,他带着父母去北京玩了一趟,去了天安门,吃了北京烤鸭,实现了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
2016年9月3日,他到中国政法大学报到,成功入学。10月份,他爸爸在老家开始进行化疗。
这个时候,他发现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获得高中复读招生奖金20000元,作为父亲的医疗费,他选择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回去复读。
然而,父亲还是一年之后就去世了。
2017年,第八次高考,受父亲影响,考试发挥失常,570分,所以只能继续复读。
2018年,第九次高考,他考试成绩619分,他选择继续复读。
2019年,第十次高考,他考试成绩646分,被重庆大土木工程系学录取,他感觉离梦想中的大学有点远,所以也放弃了。
今年,他依然坐在高考复读教室里,紧张地准备着高考复习。
从2010年到2021年,整整12年时间,他一直在高考。同学们都已经工作,结婚生子,他还是执着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目标!
他的坚持让人感动,但是结果让人唏嘘。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卡,但绝非唯一,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算如愿以偿,学完专业就几乎没有时间去用了,快40岁的人才进入社会算不算是一种悲剧。
人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是好事儿,但似乎有点钻牛角尖了,大家是怎么看呢?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站在特定的角度来审视唐尚珺的这一执着追梦的做法,更没有资格去过度解读他的这一少有的举动,毕竟我们不是他!他考取理想的大学是他自己个人追求,更是他十多年来持之以恒顽强毅力为这拼搏的人生信念! 为了父亲治病酬钱他想靠自己的努力赢取奖学金,这点挺有志气的!我是想说,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高校为什么就不能多些关爱,让寒门学子能少些辛苦呢?如果当初有那两万治病的钱,他也不必退学不是吗?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在人文关怀上还是有待完善,另外,我们大多数旁观者看待问题的维度是不是不够宽泛呢?
回复删除